深圳网站建设
十年品牌建站公司
开启企业移动互联网营销新时代
18175863383
275194004
     创业帮
中国便利店大战 2016年市场有望突破1000亿
来源: 本站   类别:创业帮       阅读: 2527    时间:2016-12-27
中国便利店大战 2016年市场有望突破1000亿

似乎在一夜之间,曾被认为是“便利店死地”的北京,已经成为国内外巨头新一轮角逐的主战场。

从罗森、全家、7-11这样的外资品牌,到好邻居、物美、京客隆这样的“地头蛇”,还有华润、全时、联华等全国性企业,北京便利店市场全面进入“战国时代”。

统计更具说服力:根据2013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“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”榜单,北京在上榜的26个城市中位列倒数第二2016年有36个城市进入统计,北京排名升至第五。

 

不仅首都,作为南方市民典型消费方式的便利店正“渗透”北方。比如哈尔滨,便利店数量年增速高达30%左右,似乎打破了这个城市寒冷天气的制约。位于中部地区的武汉、长沙,也都成为便利店增长较为迅速的城市。

以便利店为代表的社区商业,给让人感觉低迷的零售业带来一抹亮色。尼尔森《2016年度中国卖场超市购物者趋势报告》显示,便利店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32%上升到38%,比网购高3个百分点。

相关预计说,2016年中国便利店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元,但更振奋人心的数字也许还没到来:在日本,便利店和超市的市场份额比例约为54%:46%,中国这一比例目前大致是8%:92%。

小小便利店,折射的并非只是城市商业布局的变迁。

随着人均GDP迈向1万美元大关以及前所未有的城镇化进程,中国城市正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化。

对便利店市场的研究显示,它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、5000美元、1万美元、2万美元阶段都会有实质性变化。这也是城市变革的关键节点。

例如,全球主要城市布局优化大多自人均GDP5000美元开始,至1万美元时进一步对城市商业功能和产业功能进行调整。在纽约,这个时刻出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导致了大量居民和企业外迁到郊区。

如果以人均GDP 1万美元为分水岭,它往往还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、城市生态建设的大转折伴生。

小小便利店,城市发展之方寸。它提醒管理者细致而精准地观察和运营自身所在的城市。

便利店包围超市

目前国内的连锁便利店主要为四类:日资店、本土投资店、大型商超迷你店、电商转型实体店。日系的7-11作为行业老大,目前在中国内地也只完成了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广州、成都和青岛的布局。

24小时便利店是长江以南典型的消费方式。在上海,2015年底有日系罗森便利店461家,顶新集团旗下的全家便利店接近1000家。这些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便利店,几乎让上海的中型超市销声匿迹。

业内统计显示,中国的便利店品牌超过260个。而在上海、深圳、南京等城市,便利店品牌都超过了10个。

不过,对于整个中国而言,便利店市场似乎刚刚开始真正的增长。

柒—拾壹(北京)有限公司行政本部本部长吴萌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介绍说,7-11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快速开店,以每一到两年在一个新城市进行布局的速度增长,北京地区每年会保持新增门店30-40家,别的城市也差不多。

另外两家便利店巨头罗森和全家也都在加速“跑马圈地”。2016年夏,罗森宣布将加快在中国的开店速度,力争到2020年店铺数量翻两番,从目前的约750家扩大至3000家左右。全家也曾宣布将在2024年实现1万家门店的开店目标。

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向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介绍,2016年零售行业中,便利店增长速度最快,增速预计达到15%左右;相反,大业态增速放缓,大商超正在进入调整期,预计今年的增速应该还是在10%以下。

北京某大型超市的负责人也表示,目前一二线城市并不缺大卖场,而且适用大卖场的大型楼盘并不好找,开一家大卖场的成本也太高。

物美便利店总经理董岗告诉本刊记者,物美超市一如既往关注便利店发展,但是不会因为大型超市不理想而做出彻底转型,还是会按照原本的节奏,根据市场状况做一些调整。

据了解,物美便利店在北京地区正在以每年新开30-50家门店的速度增长。

在王洪涛看来,近几年便利店发展速度增快的原因,一方面是便利店的即时消费性质使得其受电商冲击不大;另一方面,消费升级大背景下,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促进了便利店的迅速发展。

1万美元新时代

罗森上海总经理张晟认为,中国的便利店模式已经进入到第三阶段。“最早便利店是个小超市,缺什么就卖什么,这是第一代的;第二代是日式(便利店)刚起来的时候,以办公楼附近开店为主,我们把这种称之为刚需,因为大家都需要中午吃午餐。”

而在罗森两年前的市场调研中,办公楼对便利店的使用已经下降到第四位,社区使用变成了第一位,但和排在后面的车站码头、医院等刚需使用的比例仍然“非常接近”。

此外,电商借社区布局线下的趋势也在持续。有消息透露,阿里巴巴目前正考虑开设社区实体店业务,未来可能会在线下加大布局。

研究显示,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,便利店进入起步发展阶段,消费者开始接受便利店的概念;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进入成长期,便利店的形态与顾客的需求开始结合;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进入竞争期,同业竞争加剧,品牌开始整合;当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时进入成熟期,品牌进一步集中,出现主导品牌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。

而根据2015年中国城市人均GDP200强排序,第200名的青海海北已达到人均5492美元,而第10名珠海的数字是2万美元。

另据全球经验,人均GDP从1万美元到2万美元的阶段,零售业的主导权开始转移到便利店和专门店手中。

在中国台湾地区,这个转移发生于2000年后,会员制批发模式的荷兰万客隆(Makro)2003年撤出,2005年乐购也将门店出售给了同行业其他企业。家乐福和乐购也在这期间曾进入日本市场,但在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的日本并未取得成功。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马来西亚,家乐福2012年将店铺转让给了永旺。

中国大陆人均GDP正越来越接近1万美元大关,家乐福、沃尔玛等大型超市也开始迎来关店潮。

北方新战场

北京的寒冷期时长超过上海一个多月。在便利店高成本投入的前提下,漫长的冬季成为制约北方发展便利店的一个重要因素,所以便利店曾经被认为是适宜南方存在的业态。

2013年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显示,在中国大陆,东莞、上海便利店发展水平最高,其中东莞每2667人拥有一家便利店,发展程度接近便利店发达的台湾(每2000人一家店),而北京则是约每2万人一家店。

北京欧来客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介绍,“直到2013年底,北方的便利店才有了开始发展的趋势,在此之前都被小超市、夫妻店占据,此时南方的连锁便利店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了。”

长期以来,在上海,年轻人对便利店的依赖程度很深,多数东西都愿意去便利店买,包括饮食、杂志、药品、水果、蔬菜等。但在北京,人们更多选择去专门的地方消费,比如买药去药店、买菜去菜市场。

尽管如此,在南方便利店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,业内对于北方发展连锁便利店的前景十分看好,更多企业已经开始押宝东北的便利店发展。

全时便利店总裁张云根判断,北京最终也将呈现如上海那样遍地都是便利店的情况。

从中国城市便利店指数中可以看到,2016年便利店增长率最高的城市是东北的哈尔滨,高达33.3%。得益于近两年北京市商委推出的一系列鼓励政策,北京的便利店增速也达到了23.5%,成为便利店发展的明星区域。

与通常理解的气候因素不一样,吴萌认为,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是南北方发展差异的更重要因素。7-11北京地区的销售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,这不难看出在北方发展便利店其实是可行的。

顺丰优选的一位负责人也告诉本刊记者:“南北差异的情况会有一定改变。以我们为例,东北的公司效益是最好的。二线城市接触进口商品的渠道很少,但当地人有这个消费力,一个店开在那里,竞争又不激烈,人们对这部分的需求就会爆发出来。”

北京欧来客连锁便利店公司董事长刘丁也表示,欧来客将在东北进行下一步业务拓展。此前东北的超市多是夫妻店模式,在服务、规模、科学性、装修等方面都有提升的空间,未来要对东北市场的便利店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。

在哈尔滨这样的典型东北城市,一直存在低端社区的零售网点——遍布城乡、大街小巷的的“仓买”,也就是小卖部、小食品店。从表面上看,24小时、全年营业的小超市就是便利店。实际上,商品品类更少、集中于食品与日用品的小超市、小卖部,满足顾客应急性、便利性需求的小型商店,也能视为便利店。

公开报道数据显示:在哈尔滨有6万家不同规模的“仓买”,其中在工商局登记的大约3.5万家。尽管有一定的安全隐患,但是,它们在税收、人员成本低上都有一定优势,商品价格也较低。

城市政策之别

尽管看好北方市场前景,刘丁也表示,整体来看,北方的地方政府此前对便利店发展的支持力度较低,办理各种手续和执照也往往要较长时间。

位于北京永安里的全时便利店北京旗舰店,各种执照就有20多个,号称拥有“最全执照”。

另一个例子是此前受限10多年的地铁便利店。2016年年初,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正光向媒体证实,目前针对几条地铁线路地铁站的商业试点正在推行,相关细则正在规划。

2005年,为安全等原因,物美等撤出北京地铁。知情人士透露,目前全家和华润万家一直都在关注开办地铁便利店。

好邻居便利店董事总经理陶冶曾表示,在北京开一家店,房屋押金、装修、设备及杂费加起来成本为30万到50万元之间,这其中还不包括房租。

而在北京地铁便利店,还要求店内不能卖现场制作商品,也不能出售有气味儿的食品,这就意味着毛利最高的商品都不会出现在地铁里。

业内人士也表示,北京地铁此次只开放的十几个站点,有些位置不是客流主动线,乘客需要绕行才能实现购买,实际上减少了购物几率,商家想盈利并不容易。

“北京管理是比较严,但是相对来说比之前好很多了。”在吴萌看来,一些南方地区在政策上都会对便利店有一些支持,不仅有补贴还有各种“绿灯”。不过在北京,“现在已经挺知足的了。”

王洪涛也表示,近几年北京市商委很重视便利店行业发展,每年都会通过政策和资金对企业进行支持;另一方面,从首都的特殊地位出发,在监管方面要求相对严格,部门协调问题也确实存在。

破局“最后一公里”

除了线下品牌,许多线上力量在过去几年里也一直希望利用便利店或社区站点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,包括京东、阿里、1号店在内的电商纷纷切入便利店O2O。

2013年,京东和山西太原唐久便利店合作“网上大卖场”项目,取得一定的成功之后,2014年京东又与上海、北京、广州、温州等超过15座城市、上万家便利店进行O2O合作,其合作伙伴包括快客、好邻居、良友、每日每夜、人本等知名连锁便利店品牌。

不过到今天,似乎还没有一家电商能够真正将O2O便利店应运自如,顺丰等投入较大的企业还开始大范围调整O2O战略。

阿里也在淘宝便利店推出了“1小时便利网购”活动,通过手机或电脑在电商平台上下订单,1小时内送货上门。商品可能来自电商自营,也可以是合作的便利店、超市提供,为此阿里计划投入的资金是10亿元。

但有专家认为,1小时送达的背后是各个平台综合实力的公开较量,但现在来看时机尚不成熟,还无法成为常态。

对于“互联网+便利店”的形式,也有很多便利店业内人士表示并不看好。更有企业认为,互联网的整合不仅不能给便利店带来业绩上的增长,反而会造成门店业绩的下滑。

“我们大家都清楚,如果在手机端购物,如果你的免运费门槛设置到30元,消费者可能就只会买到31元,就停止购物了。但是在实体店的购物环境下,消费者通过交互感觉,也许会刺激有更多消费。”刘丁对《财经国家周刊》记者说。“从这一点来讲,互联网平台对便利店的业绩提升不可能起到任何贡献。”

吴萌也表示,“我们目前的主要目标是迅速开店,因为单一门店的营业能力是有限的,只有提高门店数目才能创造更多利润。可能互联网并不能给7-11的业绩带来实质性的增长,7-11目前也不会考虑线上业务。”

不管对新潮流是不是拥抱,站在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的关口前,便利店行业大咖们几乎一致选择开更多的店。

前景趋好,也不一定事事顺心。比如,早在2010年,全家就曾表示,“在2015年将门店数增至4500家”,最终完成不到计划的1/3。

 


Copyright C 2004 - 2020 HTWL168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
公司地址:深圳市龙岗布吉大芬地铁站C出口汇福花园  电话:18175863383   分公司:衡阳市解放西路鸿运数码广场  电话:13187244526
服务项目:深圳网站开发,深圳网络公司,深圳建网站公司,深圳网站设计工作室,直播系统搭建 ,财经直播间搭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