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了解中国互联网这十几年历史的人都知道,技术只是一个门槛,可能企业初期技术是核心竞争力,但企业的关键是借助技术迅速在其他方面形成壁垒,比如淘宝的信用体系和商品库、腾讯的用户关系,这些才算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。再拿小米来说,你说小米有技术么?你一定不觉得小米的技术比华为和三星强,但是就是凭借最了解中国人体验的MIUI系统,以及粉丝化运营和单品突破的策略,小米才得以迅速成功。
回到Uber的问题上来,姑且先承认Uber是有动态定价和强行派单这两个技术优势的(其实派单不算技术,不过是一种运营机制而已),而这两个也不足以说Uber就足够牛逼掉干掉滴滴。想当年,谷歌搜索技术足够好,即便抛开被和谐的原因,在当年Google.cn不一样在国内被百度摁的死死的么。
仔细看看就知道,其实Uber的动态定价策略相当粗暴,随便举个例子,你就明白它在中国的问题。假如下午18点钟,中关村一带打车需求旺盛,价格翻倍到1.4,可是如果这个乘客是去机场,事实上这对司机是非常好的订单,完全不需要多付钱。可是即便这样,你仍然不得不和这个区域的其他人一样接受1.4倍的溢价。
动态定价在中国部分失效的原因是,中国城市太大了,随便一个二线城市,人口都超过500万,而Uber总部旧金山才区区80万人,还不如一个通州人多。小城市玩的转的交通逻辑在大城市往往行不通。听过一个笑话,Uber给司机派单都是右拐右拐的订单,可是在中国,第一个右拐出去可能就是单行道,呃。。。
顺便说一下派单机制,还是国情的原因,国外因为城市小,司机即便接到回程空驶的订单,可能也只是损耗订单收入的10%,而中国城市普遍都很大,如果晚上从北京的城里到昌平,司机几乎回程是空驶的,损耗至少是订单50%,他一定会想法设法拒绝这个订单。而如果这时候是滴滴的抢单模式,司机完全可以不接。这也是为什么,网上有人专门教乘客如何不被Uber的司机拒绝的攻略。
接下来说第二个原因,Uber在中国突然发力的时间大概是今年年初,此前uber已经在中国默默无闻了近一年,突然火的原因,是因为比出租车便宜的人民优步和给司机的高额补贴(高峰期2倍甚至3.5倍)。看在高补贴的份上,开始有司机出来接活了,慢慢乘客发现经常也能首八单免费,或者一周全免,也就开始用了。而在滴滴推出了针对性的快车后,Uber更是疯狂地推出每周保底7000的高额补贴举措。
可是中国人太聪明了,此前火热的淘宝、百度网盟广告都没有逃脱掉被作弊的结果,何况Uber这赤裸裸的现金呀,再加上Uber在中国是完全的新手。据一位当了Uber司机数月的朋友讲,Uber现在有超过1半的司机都在作弊,“此时放着补贴不赚,傻子才老老实实费油开车呢”。
简单地算个帐,Uber CEO Travis说Uber目前仅在成都就有42000名司机,按照补贴计算,光成都一个城市,Uber每个月补贴金额就接近10亿人民币,当然其中有一半多都是虚假成交。前几天Travis说今年要在中国市场投入10亿美元,看来钱不太够。
今天的Uber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的Groupon。为了增交易量,Groupon在华的公司高朋在和商家合作时,会游说商家先自行购买一部分,先把交易量刷起来,营造受欢迎的假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。甚至还有销售经理们凑几十万来购买自己的团购产品,赚取公司补贴。
结果呢,高朋死了,美团、大众点评还活着。同样的道理,有人会相信未来数年,Uber的投资人会允许他投入如此之大的本钱,撒到一个很长时间都可能看不到希望的战场上么?而且,这个战场,一旦不撒钱,用户撤离的速度会比退潮还快。
现在知道Uber的麻烦了吧。
除了专车,滴滴还有出租车、顺风车以及即将上线的代驾和大巴业务,每一项业务都有足够的空间,而Uber只有专车。滴滴目前一直专注中国市场,而Uber则在全球范围内开战,在中国能投入多少精力自然不言而喻,滴滴PK掉Uber只是时间问题。
中国巨大的市场在世界各大互联网公司看来都是块诱人的肥肉,他们无一不想进入,像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他们的先行者那样在中国市场大出风头。但如今,不论是中国政府对待外来企业的政策优惠越来越少,还是中国本土互联网企业的迅速崛起,都使得这些在世界范围内风头正劲的巨头在中国市场屡吃败仗。尽管Uber对中国市场无比重视,并且砸入巨资,但它还是在遭到了政府部门的打击后,又迎来了本土公司的反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