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重庆9月15日电(记者刘健 陈国洲 赵宇飞)上个世纪60年代,毛泽东发出了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”的号召,大批城市知识青年下放到“广阔天地、大有作为”的农村劳动。半个多世纪后,“互联网+”的大潮正在中国引发另一场“上山下乡”运动。
如果说第一次“上山下乡”是一场政治运动,那么当下这股人才与资本往农村汇集的热潮则是瞄准了“互联网+”改造中国传统农业所带来的巨大商机。
这股热潮中,出身不同、学历的各异的新一代城市“知识青年”与一些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起,正在迅速形成一个新的群体--“网农”。
24岁的曹席斌一身书卷气,他原来是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经理,年薪数十万元。去年4月,曹席斌和两个小伙伴来到重庆偏远的秀山县创办了电商平台“姜戈网络”。仅一年的时间,他就将200万个秀山土鸡蛋卖到全国各地,还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。
“姜戈网络”依靠遍布农村的电商服务网点和物流系统收购农民的土鸡蛋,将鸡蛋汇集到县城后,再通过快递送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千里之外的大城市。如今,秀山一半以上农民出售的土鸡蛋都采取这种模式,每个鸡蛋的价格至少高出2元。
来自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目前仅是在淘宝、天猫平台注册的农村网店就已超过160万个,去年全国农村电商销售额超过1400亿元。
改革开放后,大批中国农民离乡背井来到城市追寻更好的生活。近年来,“互联网+”的热潮却让一些追求城市梦的农民回乡做起了“网农”。
安徽金寨县“三个农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”创始人童维新就是从外企高管的职位转型而来。今年28岁的童维新自幼家境贫寒,在乡亲们接济帮助下长大,他16岁就去到苏州一家日企打工,通过自己的勤奋成为企业高管。
2010年,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,他辞职回乡养殖生态黑鸡,带领15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。两年前,童维新成立了“三个农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”,目前已囊括全县70多家合作社的产品,去年的交易额达500多万元。
安徽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副处长王首强表示,相对于传统销售渠道,电子商务没有地域限制,销售过程中间环节少,用户量和销售额往往呈现几何级增长。
2008年,江毅从重庆一家国企辞职,回到老家当上了农民,开始种植特色苗木,但销路一直不畅。走投无路的江毅开始尝试互联网营销,仅一两年时间,他的年销售额已从刚开始的几十万元发展到1000多万元。
江毅自豪地说:“80%的销售额以上都是我通过微信群、QQ群等方式牵线搭桥卖出去的,连首都国际机场的机场高速路两边的灌木花卉,都是我在网上组织供应的。”
在电商巨头的带动下,在一些区域和行业,“网农”已成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“主力军”。
在距秀山县一千多公里的浙南山区,前几年还经常出现农产品滞销情况的遂昌县,如今全县约1/3的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。今年端午节期间,遂昌县网店协会统一组织线上营销活动,销售遂昌特色土猪肉长粽。
协会副会长林颂文说,网店协会专门寻找乡下农家,精选食材包粽子,并在遂昌长粽的营销活动中融入“情义长长久久”的文化内涵,节日期间共卖出了数十万根“长情粽”,竟然用光了全县的糯米。
惊艳亮相的“网农”群体正在迅猛成长。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数据显示,近几年,注册地在乡镇的农村卖家正在以每年100%左右的速度递增;2010年至今,阿里平台农产品销售额的年均增速为112.15%。
在中国农村,电子商务的渗透呈燎原之势,一些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传统农民转型成为“网农”。
重庆秀山县的杨俊说:“两年前,我就是一个普通农民,根本不晓得电商是啥子东西,以前大家见面都是商量怎么把地种好,现在大家见面都在讨论电商。”
在重庆开县野生菌种植户祁秋中看来,“网农”点石成金的秘密在于:“网农”们的互联网思维和创新能力。“不管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工、大学生,还是农业企业带头人,他们是一群能吃苦、懂市场、敢创新的人,是农村里的能人。”祁秋中说。
在重庆、浙江、安徽的农村地区,不难见到“生活要想好,赶紧上淘宝”、“发家致富靠劳动,勤俭持家靠京东”、“当心花钱淘假货,正品省钱来苏宁”等标语。这背后是电商巨头掀起的农村“刷墙运动”。
阿里巴巴将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,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;京东商城的目标是在今年发展10万名村民代理,覆盖10万个村庄;苏宁计划近两年在农村建设电商服务站15000家,发展乡村联络员3万名。
中国政府在今年4月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创业工作的意见》指出,支持农民网上创业,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”和电子商务。
重庆市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许玉明说,尽管已初具规模,但相对于中国电子商务14万亿元的年销售额,农村电商仍是一片尚待开发的蓝海,未来必将赶超城市电商,成为另一个万亿级市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