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传统企业的人接触多了,会对他们从事的行业更加心存敬畏。但同样,和传统企业里面想进行互联网+转型的人聊多了,会发现不少通病,其中最常见的通病是:贪大求全。
直到现在,线下很多零售商做互联网+转型的目的竟然还是想着超越或打败阿里和京东;它们有这样想法的理由十分天真:阿里京东是大平台,它们也想成为无所不有的大平台;因为只有成为大平台,才真正有想象空间。虽然很多传统企业实力确实不错,不过它们显然还是高估了自己,它们神逻辑是:我们有什么什么,而阿里京东没有,所以我们能打败它们。
放大自己优势、忽视阿里京东的优势,这是很多传统企业惯用的掩耳盗铃打法。国内较早转型O2O和互联网+的苏宁,很长一段时间它以超过阿里为目标,有段时间只要有人把苏宁和京东对比,苏宁的人还不高兴,觉得大家太小瞧它。当然,结果大家都知道:苏宁接受了阿里的投资,现在把直接的竞争对象转移到了京东身上。
另外一家线下著名的商业企业万达大体也犯了同样的错,先是瞧不起线上;当自己去发力做互联网+和O2O时,又过于高估自己,自信自己能超过阿里;高举高打,几年换了几任电商CEO,平台定位也一换再换。以至于现在即便以800万的高薪招电商CEO,也无人敢问津。
无论是苏宁还是万达,虽然贪大求全,但好歹确实有实力,即便犯了错,也不至于满盘皆输。但中小传统企业,一上来就想打造大平台的也不少。就以刚刚破产的一丁集团为例,虽然曾经是“中国连锁百强企业”和“中国软件百强企业”,多少有些实力,但曾打出“要成为全宇宙最牛B的互联网公司”的口号就确实高估自己了。
为什么不建议传统企业贪大求全呢?转型一个新的领域,全面铺开,资源资金可以立马到位,但组织架构调整和新型人才的招募和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另外就是,传统企业需要转换一下思维,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去比阿里京东的短处,而是多看到阿里京东的强项,并反思自己是否有同样的能力。
经常看到的情况是:阿里京东有数千甚至数万的技术产品人才,很多传统企业连基本的产品技术能力都没有,而且它们不会去想一下阿里京东养这么多产品技术人才的原因;它们想做大平台,但在技术产品上却宁愿选择外包。不少传统企业,做市场宣传时还停留在传统媒体+体制内媒体阶段,而这类媒体早已经和行业和用户严重脱节,这样的市场投入除了有一点维护体制关系的外,几乎没有任何实际作用。
另外,很多传统企业的负责人,他们的年纪已经超过了50甚至60,自己都不上微信、不玩QQ,天天喊转型互联网+或O2O其实没有多少意义。年纪大了,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也正常,要尽快把转型的任务交给年轻人。实际上,目前传统行业里,做互联网+和O2O转型不错的,大多是让年轻人在其中发挥了作用,比如红领集团成功转型的C2B模式和其董事长的女儿张蕴蓝有关,金固股份的互联网转型也是由早早接班的80后董事长孙锋峰在操盘。
更多成功转型的案例是:他们基于自己的优势,集中力量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积极拓展;大多数情况,传统企业的竞争对手实际上并不是阿里京东,而是它们线下的同行以及线下业态更为先进的企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