食材B2B分分钟CEO周秩立话风很幽默,他称,做食材B2B需要既能接地气,又要有情怀,既要能和新发地的菜贩子们讨价还价,又能给客户做PPT演示,既要懂怎么样给萝卜去泥、洋葱剥皮,又要懂大数据运营分析和ERP流程设计。
“我们是一个食材B2B自营平台,已经完成1000万元Pre-A轮融资,不知道是否适合对外披露,毕竟现在行业内融资消息动辄千万美金。”
“分分钟”联合创始人韩华找到我的时候,提出了上面这样一个疑问,在接触过众多创业者之后,类似的事情不断上演,资本的泡沫已经膨胀到企业不“敢”说真话的程度,这让我感觉有点无奈。
不过我的回答是:在食材B2B项目大面积转型、倒闭的当下,可以拿到钱、活下来,且还活得不错,已经很牛了。
正文
2015年12月17日消息,韩华向亿欧网独家透露,分分钟已于今年9月份完成1000万元Pre-A轮融资,投资方是暖流创投。
分分钟的项目前身是“金和茶餐厅”,金和茶餐厅从2009年9月开始创办,并营业5年。2014年1月-5月,其团队开始前期调研食材B2B领域;2014年6月-12月,分分钟项目正式启动,并组建团队,以金和茶餐厅为客户进行试运营;2015年1月至今,分分钟通过探索与整合、验证与试错,已自行研发ERP系统、集中采购、自建仓储物流、专业客服对接的方式,建立了运营、采购、物流、仓储、销售客服等运营标准化流程,拥有150余名员工,(购买/租赁)物流车辆80余辆,自建仓库面积1万平米,服务于北京100余家年采购额100万元以上的中大型餐厅。
该类项目的运营主要难在:
一是前面没有路。国内外鲜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,美国的sysco只是标志性项目,除了国情不同,其更是传统企业,算不上国内食材B2B平台严格意义上的对标企业。
二是链条长,环节多。区别于一般创业项目,餐厅采购需要完善餐饮整个业务流程,从采购、包装、加工,到仓储、物流、客服等环环相扣。因为需要自己做的太多,导致很多竞品平台放弃自营模式,改做撮合模式。
三是生鲜类产品储存、运输及标准化的挑战。中国农产品流通落后是餐厅采购首先需要直面的挑战,欲实现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一步到位很难实现,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匹配。蔬菜类产品大部分的储存包装方式都较成熟规范,只需做简单分装即可,而肉类水产类产品,普遍缺乏科学的加工和包装规范,处理起来就繁琐得多。找到这些菜品处理的平衡点,需要不断的验证与试错。
四是团队门槛高。有能力的人不愿干,没能力的人干不了。“菜贩子”起早摸黑的辛劳和斤斤计较的狡黠有目共睹,牢牢占据行业主流。把餐厅采购变为真正的产业,是对个人体力意志力和团队执行力的双重考验,其门槛之高并不输于任何其他高大上行业。
尾声
周秩立话风很幽默,他称,做食材B2B需要既能接地气,又要有情怀,既要能和新发地的菜贩子们讨价还价,又能给客户做PPT演示,既要懂怎么样给萝卜去泥、洋葱剥皮,又要懂大数据运营分析和ERP流程设计。
他强调,若想做该行业需要找到合适的人,先深耕后扩张,鉴于餐厅采购目前犹如西伯利亚冻土般的行业现状,在业务初期,满足1家客户100%需求,比满足10家客户10%的需求要有价值得多。之后,将需求业务流程每一段环节、每一个岗位、每一项操作模块化、数据化运营,产品适度标准化。当客户规模由100家客户增加到1000家客户,范围由1个城市拓展到n个城市,这两点将是关键所在。
至于知难而退的同行是把餐厅采购这件事想的太简单。它的难度和20年前顺丰干快递、10年前京东干电商一样难。
周秩立说,难,从来都是独角兽的座右铭。筚路蓝缕,大浪淘沙,食材B2B市场的战斗才刚刚开始。